《河南日报》整版报道我校建校35周年建设发展成就

时间:2012-06-06浏览:53设置

    6月6日,我校建校35周年庆典前夕,《河南日报》第5版以特别报道的形式整版刊发了展示我校建校35年来建设发展成就的稿件《谱写光荣与梦想的新乐章——写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5周年之际》。

    报道从“育人为本 质量为先”、“科研强校 特色发展”、“筑巢引凤 开放办学”、“弘扬旋律 以文化人”四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开放办学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向社会各界全面介绍了我校的不凡建设历程和良好发展态势,鲜明办学特色和突出办学成绩,以及建校以来为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原文如下:

谱写光荣与梦想的新乐章

——写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5周年之际

 

   35年风雨沧桑,35年溢彩流光,35年春华秋实,35年硕果飘香。35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郑州轻工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以德树人、特色立校、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方略,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前,国家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中原经济区建设日新月异,高校必须办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地、科技领先的创新高地、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这是高等教育进入质量发展新时期的必然选择。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同心同德,迎接挑战,为早日把郑州轻工业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剧乂文

 

     在中原腹地,河南郑州,有这样一所大学,她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大学;她是原轻工业部八所具有鲜明轻工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她是一所在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始终坚守行业特色并阔步前行的大学——她就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5年来,一代代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视质量为生命、视创新为灵魂,取得了一项项骄人的成绩,铸就了郑州轻工业学院今日的辉煌。

    育人为本 质量为先

    35年来,学校牢牢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质量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育特色专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轻工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立足“轻工”,积极培育特色专业,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轻工”是包括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内的八所国家原轻工业部部属高校的特色。建校伊始,依据国家对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了12个轻工类专业。1979年,学校面向中南地区招收第一届轻工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轻工电气自动化2个专业共120名学生。自此,开始了她立足“轻工”、服务“轻工”、发展“轻工”的特色专业建设之路。“八五”到“十五”期间,学校根据轻工行业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的需要,主动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托河南省作为轻工大省、轻工业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在进一步提升传统专业建设质量的同时,不断探索与轻工专业相配套的交叉性专业,弥补了学校专业单一性发展的不足。“十一五”期间,学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五年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经过35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已经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两级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省级博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等学府。

    立足“质量”,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35年来,学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始终保持与科学技术进步、行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动态一致,积极巩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教材、教学资源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成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基础扎实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建成烟草化学、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21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培育“烟草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电器控制技术教学团队”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获批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获得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些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丰富了课堂和实验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立足“实践”,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平台、新渠道。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加大课题开放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同时,学校还设立课外学分制度,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与企业在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合作共赢关系,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2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励900余项。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性技能大赛,屡获优异成绩。如在国际顶级设计大赛——“IF概念设计奖”中,连续3年获得大奖,其中,2012年获得全球第四名,创造了中国学生参加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在务实的教风学风和浓郁的治学文化浸润下,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校至今,学校已培养了8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他们在轻工行业的广阔舞台上,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勇立潮头、大展宏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2011年,学校在河南省就业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科研强校 特色发展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细流以成江河。35年来,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并进的发展历程。如今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优势聚集人才,以学科优势赢得发展,以学科优势助推科研,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

    注重“特色”,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建立了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联动机制,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截至“十一五”末,学校已建成2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4个(含1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10个。2011年,学校以省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博士点建设学科。同时积极扶植和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专业,2011年11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协议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校的轻工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专业优势更加突出。

    注重“合力”,着力构筑高质量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在整合队伍和资源上狠下工夫,大力提高研究队伍尤其是学术骨干的整体学术水平。经过多年的培养与建设,形成了河南省多尺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河南省电器智能控制中的信息处理与算法研究团队等12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方少明教授带领的“多尺度复合功能材料”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注重“联合”,夯实科研建设平台。目前,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同时还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和多个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在自主建设的同时,加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合力度,先后与新飞集团、摩托罗拉(亚洲)、安耐特、Microchip公司、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就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工艺、管理等课题进行合作攻关,大大提升了学校科研平台的企业支撑力。

    注重“创新”,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增长。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省重大公益招标项目、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项目45项;共获得了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84项,其中连续3年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SCI、EI、新华文摘等检索收录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JCR一区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彰显了学校不断提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注重“服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学校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与省内有关地市建立战略性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转让的高新科技成果创造的产值达到数十亿元。

    筑巢引凤 开放办学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两个为本”的办学思想(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6%。实现了副教授评审权的突破,电气工程等9个学科获得了副教授评审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学校有双聘院士2人,省级特聘教授岗位8个,拥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多人,形成了以张明高、沈绪榜院士及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一批优秀学术群体。他们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启智求真、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为学术追求锲而不舍。近年来,先后有20多名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流的大学既要有一流的队伍,更要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英国、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空间。积极推进招收留学生工作,2010年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目前,招收留学生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学校设立的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考试人数位居北方区第四、全国第六,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高度认可。学校国际化氛围日渐浓厚,国际化水平呈现出全新面貌。

    弘扬旋律 以文化人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学校建立健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大力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活动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通过强化院系两级中心组学习、党课、团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管理,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全面地传播到师生之中去,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原则,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率先在河南省高校中施行了德育学分制,强化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开展以德育学分制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进一步完善了德育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了德育工作方法、途径和育人环境,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校首次德育工作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管理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服务人的管理理念。学校推行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形成了民主、透明、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了灵活、高效、规范的管理文化模式。学校向来重视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崇德、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和“勤奋向上、求知笃行”的学风。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等多项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的郑州轻工业学院承鸿鹄之志,开新锐之风,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再次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力争再用5年时间,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同类高校位居前列,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达到相当规模,力争列入国家博士单位建设规划,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朝气蓬勃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必将以更加澎湃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滚滚洪流,谱写出一首首光荣与梦想的时代乐章。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原图
/